备注:HD
分类:剧情片 地区:中国大陆年份:2024主演:朱一龙 辛柏青 张子枫 朱亚文 陈飞宇 王砚辉 肖央 吴京 张宥浩 欧豪 韩东君 郭晓东 李卓阳 任重 李乃文 聂远 唐曾 王挺 赫子铭 王阳 贾冰
导演:陈凯歌
语言:汉语普通
更新:2025-05-05 16:34
简介:《志愿军:存亡之战》全网评论深度分析与剧情详述 一、电影基..《志愿军:存亡之战》全网评论深度分析与剧情详述 一、电影基本信息 片名:志愿军:存亡之战 导演:陈凯歌 主演:朱一龙、辛柏青、张子枫、朱亚文、陈飞宇等 上映时间:2024年9月30日(中国大陆)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评分:6.7分(145,003人评价)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 片长:144分钟 二、剧情详细讲述 1. 背景设定 影片聚焦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原阻击战”(第五次战役后期),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在1951年5月,面对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四个师的猛烈进攻,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坚守阵地、浴血奋战,最终为我方赢得战略缓冲时间,并促成停战谈判的关键战役。 2. 主要人物与情节 李想(朱一龙 饰)——铁血教导员 作为1营教导员,李想在战斗中立下“一步也不会再退”的誓言。他带领战士们死守阵地,多次组织反击,甚至在最后时刻以身殉国。他在战场上对糖纸的执念成为情感线索之一,象征着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李默尹(辛柏青 饰)——一家三口战场团聚 李默尹是前线指挥官,他的儿子李想和女儿李晓(张子枫 饰)也先后奔赴朝鲜战场。一家三口在战壕中吃了一顿“团圆饭”,一把钥匙、一顿简单的饭菜,成为他们短暂温情的见证。这场戏被观众认为是全片最动人的一幕。 吴本正(朱亚文 饰)——军工专家赴前线 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带着技术知识奔赴前线,警卫员张孝恒(欧豪 饰)誓死保护他。这条线展现了后方科技支援前线的努力,也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孙醒(陈飞宇 饰)、杨三弟(张宥浩 饰)——年轻士兵的成长 两位年轻士兵从初上战场的懵懂到逐渐成长为真正的战士,代表了志愿军新生代力量的成长过程。 63军集体作战——“铁长城”精神 影片通过多个小分队的视角,展示了63军全体将士如何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凭借坚定信念与钢铁意志构筑起一道“冲不破的铁长城”。 三、全网评论情况综述 根据、微博、B站、知乎等平台的大量影评与短评内容,观众对《志愿军:存亡之战》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但整体口碑趋于中性偏负面。 1. 正面评价 感动人心的历史再现 许多观众表示被真实历史所打动,“本来以为会有彩蛋,但是电影结束几分钟都没有等到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高楼林立,灯光璀璨 靓丽非凡,我想这就是彩蛋。” ——用户聂万利 部分演员表现可圈可点 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一家三口团聚场景令人动容。 朱一龙在牺牲前舔糖纸的画面被多次提及,情绪表达细腻。 张子枫虽然戏份不多,但角色有成长弧光。 战争场面宏大 尽管战术细节存在争议,但影片的战争场面调度较为震撼,视觉效果有一定水准,尤其是炮火连天的战场还原度较高。 2. 负面评价 剧本结构混乱,节奏拖沓 不少观众批评影片“叙事凌乱”、“人物刻画薄弱”、“主线模糊”。有网友指出:“大场面和小分队作战结合不好,不如就做小的,现在的呈现更像是‘四不像’。” 人物塑造扁平化 除了个别角色外,多数人物缺乏深度刻画。“不是天生战神,而是因为信仰而成为英雄”,这是观众希望看到的真实人物成长过程,但影片并未做到。 台词生硬,主题先行 “某些对白太刻意,像口号一样,一点都不自然。”、“有些对话像是写给领导看的,而不是写给观众的。”这类声音频繁出现。 历史细节失真 有人质疑剧中188师合影使用的是“美军照片”; 有军事爱好者指出战术部署不符合史实; 一些观众认为将逃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元素加入志愿军形象,是对历史人物的“污名化”。 导演风格与题材不适配 陈凯歌一贯擅长文艺、抒情风格,但在战争片中显得“过于诗意”,未能平衡好历史厚重感与艺术加工之间的界限。有影评人直言:“这不是拍志愿军,而是拍他自己想象中的志愿军。” 四、评分与口碑趋势分析 星级 比例 点评关键词 5星 14.9% 感动、爱国、致敬先烈、画面震撼 4星 29.7% 有一定观赏价值、部分感人片段 3星 38.3% 平庸、一般、中规中矩 2星 11.3% 拖沓、剧本差、人物单薄 1星 5.7% 失望、浪费时间、脱离现实 总体来看: 观众普遍认可其“主旋律献礼”的意义; 但对其“形式大于内容”、“艺术加工过度”、“历史真实性不足”等问题表示不满; 相比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第二部在叙事结构上有一定提升,但仍难称佳作。 五、与其他同类影片对比 影片名称 评分 类型 口碑亮点 志愿军:存亡之战 6.7 战争/历史 画面震撼、部分感人片段 志愿军:雄兵出击 6.9 战争/历史 更具史诗感,但同样被批节奏慢 长津湖之水门桥 7.2 战争/历史 商业大片成功案例,票房高但口碑下降 狙击手(张艺谋) 7.7 战争/剧情 小成本高口碑,聚焦个体命运 八佰 7.5 战争/历史 视觉震撼、人性刻画深刻 万里归途 7.2 战争/剧情 展现外交官撤侨故事,题材新颖 可以看出,《志愿军:存亡之战》在国产战争片中属于中游水平,但相比近年优秀作品仍显逊色。 六、综合评价与建议 优点 战争场面宏大,视觉冲击力强; 对铁原阻击战有一定还原; 演员表演整体稳定; 在国庆档期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缺点 剧本结构松散,节奏控制不佳; 人物塑造浅薄,缺乏成长弧光; 对话生硬,缺乏生活气息; 历史细节处理粗糙,引发争议; 导演风格与题材不匹配。 建议 若追求历史真实感,推荐观看纪录片或专业军事类影视作品; 若仅作为国庆献礼观影,可选择性观看; 第三部若继续拍摄,建议更换编剧团队、强化人物塑造、减少口号式对白; 更多关注普通士兵视角,避免“神剧化”倾向。 七、结语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一部试图用商业手法讲好革命历史的尝试,但它在“艺术表达”与“历史还原”之间未能找到平衡点。观众对它的评价两极分化,既有感动落泪的瞬间,也有愤怒吐槽的时刻。它提醒我们:好的战争片,不仅要让人热血沸腾,更要让人思考战争的意义与和平的代价。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这句话不仅是对志愿军烈士的致敬,也是对所有战争题材创作者的鞭策。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