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五日
备注:HD
分类:恐怖片
地区:德国年份:2024 主演:彼得·萨斯加德 约翰·马加罗 本·卓别林 莉奥妮·贝尼希 齐内丁·苏阿莱姆 乔治娜·里奇 克里·约翰逊 马库斯·拉瑟福德 丹尼尔·阿德奥松 本杰明·沃克
导演:蒂姆·菲尔巴姆
语言:英语,德
更新:2025-04-30 01:56
简介:《九月五日》剧情详述与评论综评 剧情简介 电影《九月五日》..《九月五日》剧情详述与评论综评 剧情简介 电影《九月五日》(September 5, 2024)由德国和美国合拍,导演为蒂姆·菲尔巴姆,剧本由他与莫里茨·拜恩德尔、亚历克斯·大卫共同创作。影片以1972年慕尼黑夏季奥运会期间发生的“慕尼黑惨案”为背景,重点刻画了美国广播公司(ABC)体育转播团队在面对突发恐怖袭击时的实时反应。 该事件中,巴勒斯坦激进组织“黑色九月”闯入奥运村,绑架并最终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及教练员。影片没有直接聚焦于恐怖分子或受害者,而是通过媒体视角,尤其是电视直播人员如何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国际危机,展现了新闻伦理、时效性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张力。 主角Roone Arledge(彼得·萨斯加德饰)是ABC的制片人,他在压力下做出一系列关键决策,包括是否继续现场直播、如何传递信息以及如何在保持观众知情权的同时避免干扰警方营救行动。其他角色如Geoffrey Mason(约翰·马加罗饰)、Marvin Bader(本·卓别林饰)等也构成了一支紧张但专业的团队。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历史惊悚片,更是一次对新闻行业责任感与道德选择的深刻探讨。 影片风格与技术亮点 叙事节奏紧凑:影片时间跨度虽短,但通过倒计时式的剪辑手法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感。 真实还原度高:从摄像机设备、演播室布置到当时的通讯方式,都力求还原上世纪70年代早期电视新闻的风貌。 胶片媒介致敬:有影评人指出,影片对胶片冲洗、光磁转换等老式电视制作流程进行了细致描绘,体现了对传统广电技术的致敬。 语言多样:使用英语、德语、希伯来语等多种语言,增强了全球视角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获奖与提名情况 影片在多个重要电影节和奖项中获得肯定: 提名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第82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 提名第30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原创剧本。 这些荣誉反映出影片在剧本创作和历史再现方面的认可度较高。 网友短评分析(数据) 目前总评分7.1分,来自2883人评价,其中: 五星评价仅11.3%,说明整体口碑较为平稳,缺乏极端热捧; 四星占42.1%,三星占38.9%,表明大多数观众持中立偏好评价; 一星和二星合计不到8%,负面情绪相对较少。 正面评价关键词: “紧张感十足”、“代入感强”、“专业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新闻伦理的反思”、“第一视角呈现突发事件处理过程”; “摄影与剪辑出色”、“演员表现稳定可信”。 负面评价关键词: “时机不合时宜”、“攀比死亡人数”; “在美国当前政治敏感期推出此片,别有用心”; “节奏拖沓,高潮不足”、“过于局限在电视台内部,忽略了人质视角”。 部分观众结合当下局势(如俄乌战争、加沙冲突)质疑这部影片的社会意义与现实相关性,认为聚焦几十年前的“小规模”事件显得“选择性失明”。 深度影评观点摘录 新闻伦理与专业性的赞歌 多篇影评强调,影片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展现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突发公共危机中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尤其是在直播时代初期,如何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不干扰救援,成为极具挑战的命题。 意识形态争议不断 有影评人指出,尽管影片试图保持中立,但仍难掩其隐含的美西方中心主义立场。 对“黑色九月”的描写较为边缘,未深入挖掘背后的政治动因和历史背景。 技术史的启发 一位影评人从广播电视技术史角度切入,指出影片对胶片时代的致敬具有考古价值,揭示了数字影像之前的新闻传播形态。 对比斯皮尔伯格旧作《慕尼黑》 有人认为本片相比2005年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更像是一个“新闻侧写”,而非全面复盘事件本身。 这种差异化视角引发不同观众群体的兴趣与批评。 总体评价与社会反响 客观来看,《九月五日》是一部制作精良、选材独特的作品,它避开传统英雄叙事或恐怖袭击直击角度,转向“局外人”的电视直播团队,带来一种全新的观感体验。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戏剧张力略显不足,对于希望看到更多动作场面或人物心理深度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感到失望。 影片在意识形态层面引发广泛讨论,尤其是在当前中东局势持续紧张、舆论分化严重的背景下,其上映时间点被不少观众质疑是否带有某种意图。 推荐人群建议 适合以下几类观众: 新闻传媒、纪录片爱好者; 喜欢真实事件改编、纪实风格的观众; 对20世纪70年代欧美电视业发展感兴趣的人群; 关注媒体伦理与社会责任议题者。 不宜推荐给: 期待激烈动作戏或强烈情感冲击的观众; 反感政治化叙事或不愿面对历史伤痕者。 结语 《九月五日》不是一部轻松的娱乐电影,而是一部具有历史厚度与现实拷问的作品。它用冷静克制的手法讲述了媒体在灾难面前的角色转变,也为当代新闻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虽然存在节奏平缓、视角局限等问题,但在全球直播时代愈发广泛的今天,它的上映仍具重要意义。 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我们不在同一条船上,但在同一场风暴里。”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