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加拿大
备注:HD中字
分类:剧情片
地区:美国年份:2024 主演:雅各布·艾洛蒂 乌玛·瑟曼 理查·基尔 迈克尔·因佩里奥利 克里斯汀·弗劳赛斯 佩内洛普·米契尔 维多利亚·希尔 Aaron Roman Weiner 科妮莉亚·格斯特 迪伦·
导演:保罗·施拉德
语言:英语
更新:2025-04-30 08:57
简介:《噢,加拿大》(Oh, Canada)剧情讲述与观众口碑分..《噢,加拿大》(Oh, Canada)剧情讲述与观众口碑分析 一、影片基本概况 《噢,加拿大》是2024年由著名导演保罗·施拉德执导的一部剧情片,改编自小说同名作品。影片由雅各布·艾洛蒂、乌玛·瑟曼、理查·基尔等主演,讲述了一位美国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兵而逃往加拿大的人生旅程,并在晚年面对记忆破碎和身份认同的挣扎。 上映时间:2024年5月17日于戛纳电影节首映,2024年12月6日在北美公映。 获奖情况:入围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评分:仅4.8分,评价两极分化严重,大批观众打出1星或2星。 二、剧情概述(基于信息及网友影评) 影片采用“不可靠叙事”的手法,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展开。故事围绕一位名叫伦纳德·法夫的老年纪录片导演展开。他在临终前接受一位年轻记者马尔科姆的采访,通过回忆的方式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主要情节包括: 青年避战经历:年轻的伦纳德为逃避越南战争征兵,选择逃亡加拿大,开启新生活。 婚姻与家庭:他与妻子艾玛相恋成婚,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关系逐渐疏离,最终离婚。 父子关系:与儿子的关系也因长期缺席而变得冷漠隔阂。 晚年的自我审视: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他试图通过访谈拼凑起破碎的记忆,在真相与虚构之间挣扎,寻找真正的自我。 象征与隐喻:整个故事充满对“身份重塑”、“逃避现实”、“老年孤独”以及“创作与谎言”的探讨。 影片采用两种不同的影像风格来表现不同时期的人生——壮年时期用冷峻写实镜头呈现动荡与挣扎,暮年则用柔和失焦的镜头营造虚幻感,强化了“记忆模糊”这一主题。 三、观众口碑分析(基于短评与影评) 1. 正面评价(占比约12%) 艺术表达独特:部分影迷认为影片延续了保罗·施拉德一贯的作者气质,“摄魂术”般的沉浸式氛围依旧具有吸引力。 演员表现在线:理查·基尔尽管年事已高,但在塑造“迟暮艺术家”方面仍有感染力;乌玛·瑟曼虽然戏份不多,但气场犹存。 主题深刻:对“身份危机”“记忆真实与否”的探讨引发思考。 网友KID Y评价:“真诚隽永从来不属于施拉德,因此本片中的不可靠叙事也只是一个陷阱……即便在聚光灯之下最后时刻也不愿忏悔。” 2. 负面评价(占比约80%以上) 节奏缓慢、沉闷无趣:大部分观众表示影片冗长拖沓,缺乏情感共鸣点,几乎成为“催眠神器”。 影像割裂、风格混乱:双视觉风格并未带来预期效果,反而让观众感到突兀和出戏。 角色单薄、表演空洞:雅各布·艾洛蒂被批评为“花瓶型演技”,只是颜值在线,缺乏深度与爆发力。 老白男叙事令人厌倦:不少观众批评本片是典型的“老白男自恋式表达”,充斥着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感动与矫情。 剧本薄弱、缺乏新意:整体叙事结构虽有野心,但执行不到位,显得故弄玄虚。 网友HarperDie直言:“零星。只有老白男宝才会为老白男宝拍这种意淫到死的废话墓志铭。” 用户嘟嘟熊之父则形容观影体验像看演唱会穿插脱口秀,情境强度不断被打断,无法形成情绪积累。 四、综合评价 《噢,加拿大》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但争议极大的文艺电影,它代表了保罗·施拉德晚年对“身份”与“记忆”的哲学追问。然而,受限于叙事方式的选择、演员状态、节奏把控等问题,影片未能打动大众市场。 从艺术角度而言,它依然值得研究者关注其在人物心理刻画与影像语言上的尝试;但从商业与观赏角度来看,它的受众显然较为狭窄,更适合对“作者电影”有一定兴趣的影迷。 五、推荐人群与观影建议 推荐人群: 保罗·施拉德的忠实影迷 对“不可靠叙述”“记忆重构”题材感兴趣的观众 喜欢慢节奏、哲思类文艺片的人群 观影建议: 不建议抱着娱乐心态观看; 若对人物内心独白和抽象表达不敏感,容易觉得无聊; 可搭配影评或解析一同观看,有助于理解导演意图。 六、结语 《噢,加拿大》是一次并不成功的“老年自省”之旅,它试图通过一个老白男的故事折射整个时代的创伤与迷茫,但最终却陷入形式主义与自我陶醉的泥潭。尽管如此,作为一部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它依然是保罗·施拉德电影生涯的一个重要注脚。 如你有兴趣,我可以进一步为你撰写一篇详细的影评或对比分析该片与其他类似题材电影的表现差异。 《噢,加拿大》的主要争议点有哪些? 保罗·施拉德的其他作品值得推荐吗? 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如何影响观众?
详情